在变革的洪流中,最大的贬值并非发生在钱包,而是停滞不前的思想。2025年,看似M2突破300万亿,GDP的两倍,预示着现金贬值,但实际CPI仅上涨0.2%,全国物价结构性通缩,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,迟迟未进入消费市场。真正快速贬值的,是那些曾经被视为硬资产或身份象征的三类资产:房产、学历和燃油车。
房产:从财富神话到居住本质的回归
上海闵行区高兴花园的住宅,曾经高达9.6万/平米,如今却腰斩至4.8万/平米,这只是冰山一角。2025年6月数据显示,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.3%,二线下降0.2%,三线则下滑0.3%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三线城市跌幅高达4.6%。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尚能保持,但多数三四线城市房产可能继续缩水5%以上,陷入长期低迷。房产,已从财富神话回归到居住的本质。 曾经的“房价永远涨”的神话破灭,过度依赖房产的家庭资产配置面临着极高的风险,尤其是非核心区域、人口流出地区的房产。
学历:从金字招牌到基础门槛的转变
“考上大学就翻身”的叙事已成过去。2025年,1158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竞争异常激烈。 一位985高校工商管理硕士,投递300份简历仍未果,最终月薪5000元进入快递公司,这反映了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尴尬现状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%以上,起薪甚至超过普通本科生10%。 高校扩招导致文凭贬值,许多专业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,毕业生缺乏企业所需的实际技能。 企业招聘的逻辑也发生转变,从注重学历背景转向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提升可迁移技能,掌握AI难以替代的手艺和不断更新的专业技能,才是应对未来就业挑战的关键,也是个人资产的真正保障。
展开剩余60%燃油车:从身份象征到技术弃儿的沦落
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%,政策明确指向2035年基本实现新车全面电动化。技术更迭的浪潮,让传统燃油车迅速贬值。一辆三年车龄的中档燃油车,平均贬值率高达65%,远超五年前的45%。 购车决策应从投资思维转向纯消费思维,优先考虑车辆的技术迭代节奏,避免陷入技术过时的陷阱。
现金:意料之外的稳定
与上述三类资产的贬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现金的购买力并未如预期般大幅缩水。这主要源于两个因素:一是居民收入结构限制了购买力快速下降,月收入7000元以上者仅占全国人口的3%,物价大幅上涨将直接冲击民生;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需要币值稳定,否则难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。
应对资产贬值潮的策略
面对资产贬值潮,普通家庭需:
1. 打破不动产信仰: 家庭资产应避免过度集中于房产,尤其是非核心区域的房产。
2. 投资可迁移技能: 学习AI难以替代的技能,以降低失业风险。
3. 警惕技术过时陷阱: 购车需理性消费,关注技术更新速度。
4. 储备充足现金: 保持能覆盖6-12个月支出的现金储备,配置稳定现金流的资产,比追逐短期价差更务实。
现金本身或许没有“毛”,但认知却会过时。 在时代变革中,认清哪些资产正在贬值,哪些资产正在增值,才能真正守住财富。 最终,财富的保值增值,关键在于适应时代变化,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和技能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维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