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清初,吴三桂与满人达成协议,致使清军的铁骑成功涌入了中原,而此时的中原早已疲惫不堪,农民起义的战火几乎耗尽了所有的防御力量,清军几乎毫不费力便占据了这片广袤的土地。可尽管如此,清军并未能完全掌控中国的每一寸领土。位于东南的宝岛台湾,始终无法被清军征服。
满洲人历来不擅长海战,而当时驻守台湾的郑成功不仅是名将,且擅长海上作战。无论清军如何发动进攻,均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,最终顺治帝只能暂时放弃对台湾的征服,直到康熙帝亲政后,台湾问题才再次被提上日程。那么,康熙是如何突破顺治未能攻克的困境的?他依靠了哪些因素,抓住了怎样的机会?
尽管顺治和康熙两人之间的时间相隔不远,且海上战争经验几乎为零,康熙依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收复台湾,这背后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高人指点以及天时地利的配合。而事实也确实如此,施琅,这位水军将领便是康熙收复台湾的关键人物。
展开剩余81%施琅的经历堪称传奇,他的命运与郑成功家族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。施琅出身农民,但他家境在他年幼时尚且优渥。然而,施琅的父亲却是一个败家子,不仅没有学到什么本事,反而挥霍家产,最终家道中落。尽管如此,他的父亲并非彻头彻尾的恶人,他将所有的家产用于慈善,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,因此家族的名声一度非常好。然而,钱财散尽后,施家也陷入了贫困。
施琅小时候聪慧过人,甚至被相面先生预言为“贵人之相”。于是,施琅的父亲倾尽家产送他去读书,试图让他通过科举考取功名,改变家族命运。然而,尽管施琅勤奋努力,最终的成绩却始终处于中下游,似乎并不具备成为举子或官员的潜质。
施琅的父亲见此,不再强求他读书,改为让他学习武术和兵法。令人惊讶的是,施琅在这方面展现出超常的天赋,他学习兵法不仅迅速,且能融会贯通。若施琅的父亲能早些意识到他的真正天赋,台湾的收复可能会提前。
十七岁时,施琅参加了郑芝龙的军队,随着队伍四处征战,平定叛乱。虽然屡获胜利,但明朝的衰败已是不可避免,郑芝龙的军队最终也抵挡不住清军的猛攻。郑芝龙被围困后数日最终投降,而施琅在尝试反抗失败后被清军俘获。
在被俘之后,施琅并没有屈服于清朝。正值反清复明的浪潮高涨,民间仍有不少势力在活动。施琅不久便被李成栋等反清将领救出,随即投入了反清斗争。在李成栋的军中,施琅屡次立下战功,但却在其中遭遇了内鬼的背叛,险些丧命。幸得兄弟舍命相救,施琅才得以逃脱。
施琅脱离李成栋后,转投郑成功麾下。此时郑成功由于父亲郑芝龙的被捕,兵力日渐单薄。郑成功虽然仍坚持抗清,但也面临着清军的强大压力。施琅加入后不久便得到重用,毕竟郑成功急需将领来壮大自己的力量。
然而,施琅和郑成功的关系并未持久。由于作战策略上的分歧,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,甚至矛盾激化到施琅拒绝执行郑成功的命令。郑成功愤怒之下,抓捕了施琅的家人,并将其处决。这一行为彻底打破了施琅对郑成功的信任,最终他决定投降清军。
在投降清军后,施琅并未立即得到重用。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后,施琅才迎来自己的春天,汉人地位开始上升,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康熙的赏识。此时,台湾局势动荡,郑成功去世后,儿子郑克塽接管了台湾,但因年幼而无法有效治理,导致岛内大臣为权力而争斗。
在此时,施琅的能力被完全发挥了出来。得知台湾局势动荡后,康熙帝便批准他率领水军前去征讨。施琅经过精心准备,一举击败郑军,使得郑克塽最终选择投降。
投降后的郑克塽被软禁,施琅则接管了台湾,成为了当地的最高统治者,并被任命为台湾府知府。施琅不仅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宫殿和园林,还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几乎成为了当地的“土皇帝”。他在台湾土地上肆意扩张,甚至侵占了数十万亩土地。对于这个“海外小岛”的价值,施琅有着独到的见解,他不仅从经济上看重台湾的资源,更从战略角度认为它是防守南方的关键所在。
经过康熙的深思熟虑,台湾成为了大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而施琅的成功也印证了他为清朝做出的伟大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维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