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短几场比赛,“渝超”就已经踢出了热度和话题。揭幕战里,渝中3:2小胜九龙坡,“八龙坡”的调侃随即刷屏;江津9:1大胜潼南,“暴打柠檬”的梗又被球迷玩得不亦乐乎;永川虽2:3惜败大足,却因请来港星陈百祥开球、乐和乐都动物明星助阵,加上多年承办国际女足赛事的经验,被称“世界级赛场、世界级球迷”。从比分到氛围,从段子到口碑,“渝超”的存在感,已超越了一场地方联赛的范畴。
“渝超”之所以能在街头巷尾被频频提起,不只是比分悬殊或段子好玩。有人走进球场,发现本地联赛比想象中更有意思;也有人没抢到票,只能在网上追看视频、参与话题;还有人被“观赛+景区游”的组合吸引,开始把看“渝超”提上日程。这意味着“渝超”的观众基础,不再只是传统球迷,正在吸引更多普通市民关注。
今年以来,全国各地的“省超”接连开打,逐渐成了新现象。看看旁边的“川超”,开幕式请来韩红唱歌,21个市州的文旅元素齐登场;在球迷的调侃里,成都队就是“光明顶”,其余各市州球队则像“六大门派”,组团来围攻。再看“湘超”的永州,门票一票难求,甚至搞出了“树上挂票”,配上官方安全指南,这种接地气的创意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。
人们去看“渝超”“苏超”“湘超”,并不是单纯为了足球比分,而是走进一场地方的集体狂欢:有人看竞技,有人看氛围,有人被文旅吸引。地方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的真正价值,在于它能否把一次性的新鲜感,变成一座城市的常态体验。如何让城市联赛走得更远?热梗能带来一时的关注,但长久之道,还离不开三件事:球场常开、城市有叙事、产业能造血。
展开剩余58%球场常开,赛历常在,是发展的基础。要让球场和赛历成为城市的公共资源,增加人均可用球场数、延长开放时长,固定周末主场档期,并加强青训、女足、次级联赛和一线队的联动——让市民在这座城里随时都能“遇见足球”,感受足球的魅力。
一城一叙事,是赛事的灵魂所在。要将地方荣誉和生活方式固化为赛事资产,打造固定的城区德比日,规划观赛 景区游的特色线路,设计与地标绑定的奖杯或口号,让比赛成为本地文化的延续,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产业和文化互为底气,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足球文化是营造氛围的关键,球迷组织、口号、地方梗,都是身份认同的符号,能够凝聚人心;足球产业是发展的支撑,涵盖青训体系、装备制造、文旅联动、赞助链条等多个方面。只有当产业链条支撑文化叙事,文化氛围反哺产业收益,地方城市联赛才能具备真正的“造血能力”。
简而言之,要把城市联赛从“活动”升级为“制度”,从“海报”转化为“资产”,再从“赛事”拓展为“生态”。这样,相信即便是对世界杯情有独钟的球迷也会愿意看“省超”,因为它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城市长期的体育生活。
这场“省超”热潮的源头,可追溯至贵州榕江的“村超”。那片小县城,把足球与乡土、美食、民俗融合在一起,让人们第一次看到:没有职业队伍,也能办出全民狂欢的足球盛宴。紧接着,“苏超”的爆火进一步把草根赛事推上全国热搜,证明这种模式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新的可能。世界杯让人看见世界的广阔,而“省超”让人看见脚下土地的独特魅力。
对于重庆而言,“渝超”的开场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:有梗、有氛围、有产业和文旅的支撑。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把这份热闹变成长久,把一场场比赛办成一座城的节日。“渝超”将不止是球迷的谈资,更会成为重庆的另一种语言,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激情。
作者:肖英杰
编辑:曹叶
审核:杨洋
监制:白永茂
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: liangjiangping@cqnews.net
发布于:山西省维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